中文 English 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我院杜豫川教授团队荣获同济大学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
  发表时间:2024-06-06    阅读次数:

近日,同济大学第三届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结果出炉,10个研究生导学团队获评“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10个研究生导学团队获评“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我院杜豫川教授担任主导师的智能交通新兴计算与感知研究团队荣获“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

智能交通新兴计算与感知课题组(STEP)由杜豫川教授领衔,入选2022年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上海市一流/高峰学科团队、同济大学“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团队现有教师9位,正高职称2位,副高职称3位,其中,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和省部级人才计划获得者9人次。

团队致力于交通全息感知与智能计算技术及其在智慧高速、车路协同、交通枢纽领域的应用研究。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团队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20余项。团队注重科研成果工程落地,致力于培育响应服务行业需求的实践型人才,研发技术应用在雄安新区、港珠澳大桥、大兴机场、虹桥枢纽、上海迪士尼等重大工程,服务于北上广深蓉5个超大城市。

团队坚持竞教融合创新创业,致力于培养具备科研孵化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获全国互联网+、全国挑战杯等双创竞赛奖项40余项。团队目前已培养博士生27人,硕士生68人,多名学生赴剑桥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际一流大学联合培养,一批毕业生在知名大学、政府重要岗位、企业核心部门等发光发热,展现了突出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力;部分毕业生将研发技术直接孵化为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数千万级融资投入,成长为交通数字化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

主要事迹

1、科学育人,培养综合素质卓越人才

团队导师始终坚持将科学精神的培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教学科研培养中,对照科研育人新需求,不断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明确了独立、合作、求真、质疑、挑战、应用等综合科研素质培养目标,形成了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理论基础为牵引,以重大工程项目和科研创新训练为支撑,以行业趋势和兴趣情怀为导向的科研育人理论体系。2017 届博士研究生岳雷获“重庆市规划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荣立三等功;2018 届博士研究生俞山川负责了港珠澳大桥智慧监控项目的研发工作,并在毕业一年内依托企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19 届博士研究生刘成龙成为同济大学最高奖项“追求卓越”奖励基金获得者(交通学院首例),并入选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计划。

杜豫川教授带领团队参与港珠澳大桥人工智能运营系统设计和论证

团队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始终坚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探索精神,敏锐地意识到在交通领域新工科发展的新趋势下,学科的边缘及内部地带存在着许多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需要打破原有方法和学科体制的界限,依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力量来推动行业创新发展。近5年中,团队的在读研究生在 IEEE ITS、TR-part C等Q1区国际期刊中发表学科交叉的论文10余篇,每年均有5名以上在读研究生在国际最重要交通研究年会 TRB上进行论文宣讲。

团队出席TRB会议

团队充分认识到实践是深化巩固理论知识、后续服务工程应用的有效途径,构建了以“夯实基础、强化设计和激发创新”为内涵,“全过程、多元化、贯通式、开放型”的新型实践导学体系。多年以来,团队结合“一带一路”“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需求和研究前沿,开展研究生科研选题工作,并与上汽集团、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中国移动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支撑研究生科研探索实践,培养了一批既具有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又有扎实工程实践经验的卓越人才。近5年,团队的研究生有6人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人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12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9人次获“同济大学优秀学生”、“优秀党员”等称号。

团队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从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开始,通过系统地学习到达知识边界,再通过不断的努力形成突破,以达到创新的目的;通过科研成果的不断工程转化,进行创业实践,培养团队人才攻坚克难,不断奋进的精神。杜豫川教授立足培养服务“交通强国”国家战略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面向新时代交通管理挑战,支撑了一批学生在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等国内外大赛中脱颖而出,近5年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2项,团队导师也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创新竞赛的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杜豫川教授指导学生参加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

2、厚德树人,引后浪探索创新热情

杜豫川教授长期在第一线承担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工作,近5年中累计教授本科生课程402学时、研究生课程256学时,总授课人数达4119人次。其编著的《运输经济学》教材作为国家规划教材被58所高校所采纳,5年内8次印刷,总销量达52855余册,是“运输经济管理类教材中销量最大、使用院校最多的教材之一”,杜豫川教授获得2020年同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杜豫川教授进行《运输经济学》授课

杜豫川教授作为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开设《交通科技创新竞赛》等创新课程,坚持以赛促教,2022年学年参与学科竞赛实践的总人数达到455人次,本科生科创竞赛参与率达到95%以上,入选“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和“上海市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杜豫川教授主持推动 “同济大学大学生交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该平台于2020年入选了交通运输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杜豫川教授进行《交通科技创新竞赛》授课

杜豫川教授带领团队厚植家国情怀,引领国际一流水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行业科技进步。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3 项,省部级科技10余项;团队主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参与6项;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14项,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30余项。

杜豫川教授进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汇报

近5年中,团队培养的多名本科生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瑞士联邦理工等国际一流大学录取为研究生;厚植其家国情怀,培养的多位研究生海外联培回国后返回西部家乡报效祖国。杜豫川教授2019年获上海市育才奖;2020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团队育人模式获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尚和助人,营造同心同德团队氛围

杜豫川教授及团队导师特别重视“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有温度的教育。由于团队的研究方向广泛、科研项目繁多、成员组成庞大,为针对性指导每名学生,并促进不同学术方向交叉融合,执行每周一次团队大组会、各研究方向高频率小组会、文献阅读会的例会制度。大组会上安排学术成果汇分享、行业技术前瞻、工程需求调研等多主题汇报,以及论文写作、专利申请、软件使用等经验分享和文化交流,对于学生的组会汇报,导师们从工程问题、需求拆解、技术内容、论证方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点评和指导;小组会上由各方向的导师与博士后全程跟踪指导学生的研究进展,随时交流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切实关注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文献阅读会上,研究生定期汇报、互相交流近段时间的科研阅读和学术发展,导师们总体把握指导研究方向和学习进度。

团队每周例会

团队导师始终把学生的人身安全、身心健康和专业学习放在首位,落实导师责任制。杜豫川教授、暨育雄教授在疫情期间坚守校园,关注在校学生的衣食住行,暨老师在封楼前专门采购物资分发给团队学生,提升学生们的“用餐品质”,关爱同学们的心理状况,为团队同学提供生活、心理、科研上的全方位关怀。团队王书玲老师积极热心参与了12号宿舍楼的驻楼导师活动,深入了解体验同学生活,分享交流求学时的有趣经历。

暨育雄教授参与志愿服务工作

团队中气氛和谐,情谊深重。团队每年组织沪外春游活动,团队同往共叙家常,在和谐欢乐的氛围中,学生放松了身心,收获了情谊。团队成员也十分注重经验传承和指导互助,秉承“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博士后和高年级同学无私分享科研经验,指导在读研究生的学习、研究与竞赛,团队中不同年级的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研究、撰写科研论文、参与科技竞赛,共同讨论进步。

团队春游活动

导师们在工作上勇于担当、敬业奉献,为导学团队的同学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团队学生在2022年上半年疫情期间积极参加学校志愿服务工作,翟旭滨、林雨超同学担任了宿舍楼主全面服务,多位研究生党员在承担宿舍楼宇物资运送以及核酸检测志愿服务的工作,志愿服务时长累计数百小时。团队中翁梓航、林雨超、高紫月等多位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工作,通过担任班长、团支书、支部干部等职务在班集体、党支部发光发热,奉献自己的力量。

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发挥优秀导学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自2020年起,同济大学已经开展三届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通过榜样示范,进一步发挥研究生导学团队的育人载体作用,提升育人能效,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蔡文渊、潘子鹏|撰稿

同济交通编辑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