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下午5时许,同济大学2024届毕业典礼在四平路校区大礼堂隆重开幕,现任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1992届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校友蒋应红作为杰出校友代表在典礼上发言,向毕业学子送上祝福。
以下为现场演讲实录。
同心同德同舟楫
做无愧于时代的同济人
尊敬的方书记、郑校长、亲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好!今天,是2024届全体毕业生人生旅途中,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好日子。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值得特别记忆的大日子。作为一个资深同济人,受邀在同济的毕业典礼上交流,对我而言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此时和大家心情一样,无比激动。
我是同济大学1992届道路与交通工程系的校友蒋应红,目前是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董事长、党委书记。首先,请允许我对大家表示最诚挚最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顺利完成学业,见证你们青春中这一非凡而闪亮的时刻。
受父亲的影响,高考第一志愿填写的是同济大学。我所学的专业是公路与城市道路,当时这个专业是小众的,选择这个专业一方面因为喜欢画画,另一方面家父告诉我,我国的公路尤其是高等级公路很少,未来这个专业大有可为。四年的学习生涯,培养了我时间管理、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感受到道路交通专业的生命力,让我对专业从认识到热爱并作为奋斗终身的理想。四年的学习生涯,我收获了同学们一辈子的友情,道交系的老师们无私的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还帮助我逐渐走向成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1992年毕业后,我进入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从事道路交通设计行业,这一年也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年。他老人家的讲话,掀起了上海浦东和浦西的开发高潮,我亲身参与了上海内环线、外环线、延安路高架的设计建设过程;之后我参与谋划上海市骨干路网,并负责了中环线浦东段、上海世博会、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城市在我们笔下不断长高,道路在我们脚下不断延伸。我参与的上海和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正是“同舟共济”四个字给我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我和前辈们一样,在每个时代的变革里,同济人都是与家国命运、民族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
如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由增量发展转为存量品质时代,“人本、智慧、数字、生态、韧性”成为新时代的发展主题词。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我牵头成立数字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智交通实验室、低空经济研究中心等科创中心,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创新,促进设计集团数字化转型发展。原来的道路工程是水泥、沥青等土木材料科学,未来的道路交通结合芯片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将是有血有肉的城市生命科学,我坚信在高质量展的城市建设中,道路交通专业依然有新的生命力。
回顾我的成长,我感恩我生逢其时,我感恩同济给我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亲历中国的高速发展,在时代浪潮中发挥自己的才智。结合我这三十多年的心路历程,有几个关键的体会想与同学们分享。
持之以恒,矢志不渝
选择一个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为之不懈努力,是成功的关键。只有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才能在面对困难时依然保持动力,在坚持的过程中,把挫折看作是新的机遇的开端,痛苦和磨难会锤炼你的性格,坚持是成功的基础。
学无止境,与时俱进
无论你们今天所学的专业知识多么扎实,未来的社会和技术发展都可能让我们面临新的挑战。因此,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拥抱变化,是我们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最好方式。所以我希望你们相信一些东西,一些非传统的、未被探索过的东西,你要让它变得明智、合理,并致力于实现它。
众志成城,协力同心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才是无限的。在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让我们事半功倍。学会与人沟通,理解和尊重他人,发挥团队每个人的优势,用“同舟共济”的同济精神能共同创造更大的成就。
最后,我想对即将走出校门的学弟学妹们说几句期许与鼓励。今天对你们是无比激动、自豪和快乐的一天,你们即将踏上人生的美好旅程,此时此刻,请你们感恩老师和家长的付出,感谢同学的陪伴。未来你们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选择。但请相信,同济大学给予你们的知识和能力,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无论未来的道路多么曲折,都要保持乐观和勇气,相信自己,勇敢前行,相信“相信”的力量。
“少年何妨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同学们,你们将从同济学子成为年轻的同济校友,无论身在何处,母校永远是我们的坚强后盾和精神家园。愿同济大学越来越辉煌,愿在座的每一位从此鹏程万里、前程似锦,成就精彩人生!
谢谢大家!
蒋应红
1992年本科毕业于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现任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24年度同济大学卓越校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上海市第十次党代表,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立功竞赛建设工程、优秀建设者等称号。
蒋应红参与、主持了全国和上海重大重点交通工程项目数百余项,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公共交通、交通规划数字化等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实现创新突破。担任上海市科技成果评价专家、建设工程评价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获得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奖、美国规划协会社区公平特别贡献奖、简·雅各布斯社区规划奖、国际及省市优秀咨询成果奖及优秀城乡规划奖等八十余项。她不断推动上海城建设计集团与同济大学联合建设的博士后工作站发展。她为女性工作者拓展学术网络,传播女性工作者时代精神,入选由全国妇联和人民网举办的“百千万职业女性风采宣传展示”活动,向全国人民展现了上海科技女性投身于改革开放洪流中从容和自信的形象。
同济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