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优秀|我院多位教师教书育人、管理服务获表彰
  发表时间:2024-09-10    阅读次数:

迎来第40个教师节之际,我院多名优秀教师荣获表彰,凌建明、黄世泽、柴晨、宫岛荣获“2024年度同济大学教书育人先进奖”表彰,洪玲荣获“2024年同济大学管理服务先进奖”表彰。

在此向受到表彰的各位老师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向辛勤耕耘、教书育人的全体教师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向为学院改革发展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全体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4年度  同济大学  教书育人先进奖

杰出贡献奖 凌建明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交通学院院长,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民航飞行区设施耐久与运行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航空分指委副主任委员。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民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领军人才等。任教30年来致力道路与机场工程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排名第一的省部级特/一等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上海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凌建明教授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热爱教育事业,以学生为中心,高质量履行新时代大学生培养职责。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路基工程》,主讲“路基工程”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他深刻把握交通专业特点和学生成长特质,以交融成艺为内核、以知行合一为基石、以守正创新为牵引、以隐性思政为浸润,在培养学生扎实专业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引导其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凌建明教授学风正派,将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贯穿教学培养和科研指导全过程,引导学生“做真学问、真做学问”。指导研究生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挑战杯”全国银奖、同济大学先锋党员标兵等,带领团队获评同济大学“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目前,已培养博士49人、硕士105人,一批毕业生走上道路和机场工程第一线,担任工程match总指挥、项目总经理;十余位博士成长为双一流高校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带头人。

凌建明教授贯彻“立德树人、科教融汇”的育人方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40余项,带领团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成果在全国90%民用机场和50余座军用机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6个国家的重大工程中推广应用,支撑了我国第一条最高等级(F类)机场跑道和全球第一条智能跑道等的建设。

创新实践奖  黄世泽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同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同济大学名课优师、中国公路学会科学传播专家、全国科普日公路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先进个人,兼任中国公路学会第六届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公路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交通信息可信感知研究,攻克了AI算法在交通场景中面临的样本缺失、算力有限和模型失稳的瓶颈,提出了系列创新算法。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26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8篇。先后荣获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铁道学会三等奖、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进步奖二等奖等科研奖项。

长期致力于教学创新改革,提出了“问题导向-科教结合-思政赋能”的混合式教学创新设计方法,荣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第三届上海市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第二届卓越联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主讲课程荣获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课程、上海市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等多个荣誉。

注重科研和教学相结合,将知识传输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任职以来的教学考核全部为优。依托创新平台培养学生轨道交通创新能力。通过深入调研了解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痛点,凝练适合本科生的与科研实际和知识能力相匹配的选题,借助毕业设计和创新大赛等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三等奖3次。作为主要筹备者举办了三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并连续获最佳组织奖。

言传身教相统一,培养轨道交通紧缺急需人才。始终将“治学必先做人”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坚持严谨求实、加强自我修养,通过刻苦勤奋的敬业精神和实际行动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将个人的发展与轨道交通行业的需求紧密结合。学生所在工作室获批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唯一“最美工作室”;连续4年5人次获国家奖学金;已毕业4位学生全部获得同济大学优秀硕士论文;3位学生获得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研究生进入铁二院、上海铁路局和卡斯柯,逐步成长为智能轨道交通建设的核心力量。

英才新秀奖   柴  晨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学院教学中心副主任。入选上海市晨光学者、上海市扬帆计划。主要研究驾驶行为,自动驾驶人机共驾、人机混驾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是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二级课题负责人,与华为、阿里等多家自动驾驶相关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篇(2篇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担任美国交通研究会交通参与者测试与评估学术委员会(TRB ACH50)委员。

教学创新,培根铸魂

瞄准科技前沿,在课程教学中下好“先手棋”。在主讲本科生课程《智能车路系统》《交通设计》(上海市一流课程、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研究生课程《自动驾驶与智慧出行》《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过程中实时更新课程内容,AI赋能教学互动与评价,广受学生好评。其中,《智能车路系统》开设5年以来,学生平均评教分数为9.9分,最高达到10.0满分。课程教学案例入选“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重大实践与视察地方和学校重要论述进课程进教材”活动典型案例。主持多项省部级、校级教学改革课题,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等。

以竞促教,引领成长

通过学科竞赛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想象和务实执行力。近五年来指导学生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创新竞赛奖12项,国际奖3项,校级奖项17项。在2020-2022年度,连续三届指导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一等奖(均为当年参赛最好成绩),多位学生荣获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奖励金。担任19级本科生班主任,通过产学联动、社会实践等班团活动,取得了突出的育人成效,24人次斩获国家级竞赛奖项,班团支部书记获校优秀学生干部标兵。获评上海市大学生创造杯优秀指导教师、同济大学本科生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同济大学优秀本科生导师、优秀军训随训教师、优秀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等。

英才新秀奖     宫  岛

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长期从事轨道车辆系统动力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人才培养工作。

主讲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机械振动》、硕士生专业课《模态分析与模态试验》,其中,《机械振动》获同济大学2019-2020学年线上教学工作优秀案例,并获同济大学2022年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立项;曾荣获同济大学2023年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同济大学2021年度优秀班主任(本科生班级获“五好”示范班级创建项目,硕士生班级团支部获同济大学五四红旗团支部),轨交院“我心中的好导师”称号等;曾指导本科生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项、上海市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项,指导本科生获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内赛银奖,指导学生多人次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国家奖学金、校企奖学金等荣誉。

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轨道车辆模态匹配理论体系与方法,发展了轨道车辆异常振动在线检测诊断及抑制方法,形成了车体与多源设备多维动态耦合振动控制方法等,相关成果在复兴号、和谐号等20余型车辆振动舒适性控制中获得推广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项,以及中车集团科技攻关项目等30余项。发表论文1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6项。获202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公示阶段)、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担任行业领域重要期刊《机械工程学报》、《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等青年编委。

2024年度

同济大学  管理服务先进奖  三等奖

洪  玲

交通学院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从事管理服务工作28年。作为一名3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洪玲教授扎根实验室廿六载,躬耕不缀、守正创新,倾力探索高校实验室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社会科普工作的新模式,以实际行动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多次获得学院“突出贡献奖”“师德师风优秀教师”等荣誉,并获得同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所带领的团队获得同济大学文明组室(窗口)、同济大学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同济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立德树人,以高质量实验教学促进学科发展

完善了交通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编制了我校交通运输学科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实验教材《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综合实验指导书》;主持建设的“高铁动车组列车(CRH380A)驾驶操作实验”获首批上海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18年带队申请成功获批建设“交通运输工程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1-2023年负责新建了5600平米致臻楼实验教学空间和配套实验教学平台。

严谨求真,以高标准管理服务支撑科学研究实验

洪玲教授带队完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37项,并做好闭环实施,确保了实验室安全无事故;完成多个基地平台的申报与建设工作,获批省部级科研平台、人才培养基地、科普基地等8个;带队参与第四轮和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每年完成10余项省部级科研平台的年报和考核工作。

心怀家国,以高效能科普实践服务交通强国建设

探索构建了大中小学贯通培养新模式,为徐汇中学(高中)、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中小学)、存志中学(初中)打造了4门完整系列的全学年工程素养培育课程;负责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实践工作站工作,每年面向上海60余所高中的120名高一学生开展12个课题40学时的科学创新实践活动;牵头打造主题为“走近交通.筑梦未来—‘同携手,济天下’”同济交通科普活动;创立“同济交通科普”新媒体工作平台。

值此第40个教师节,祝愿所有老师们:

教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