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在实践中感悟先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努力讲好“同济故事”,献礼118周年校庆,5月15日下午,“百廿同济·通传薪火”——移动校史专列首发仪式在嘉定校区短驳车发车点隆重举行。交通学院党委书记马万经、嘉定校区管委办副主任陈平、校史馆馆长章华明、交通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建梅、教工第六党支部王艳丽、研究生第十四党支部书记王琍琍及校史馆嘉定分馆学生讲解员代表、交通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全体成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近50人参加了本次仪式,仪式由戴玲丽主持。

陈平老师为本次仪式致辞,他强调此项目是党建引领在文化育人中的生动体现,更是嘉定校区为两年后的百廿校庆献上的一份深情厚礼。校史是大学的根脉,传承是永恒的使命。过去,校史馆以静态展陈记录同济的辉煌;今天,“移动校史专列”让历史“活”起来、“动”起来。两辆校园短驳车将成为满载文化的流动展馆,在嘉定校区与地铁站这段通勤路线上,以“微课堂”形式讲述同济的百余年荣光。这不仅是场景的创新,更是思政载体和育人阵地的拓展,是传承同济精神的一次突破性的尝试。校史将通过车厢里的“声音与画面”,实现与师生的沉浸式交互,使精神传承从“入耳”走向“入心”。他希望项目以此为起点,将来能从班车“微课堂”向校区“文化品牌”跨越,从嘉定试点向全校推广跨越,从校内传承向社会辐射跨越。管委办承诺将持续做好服务保障,整合资源支持项目深化,让专列不仅成为校史的“传播者”,更成为师生参与校园治理的“连心桥”、努力打造校区文化创新的“交通样板”!

在庄重的授旗仪式上,陈平、章华明共同向宣讲队代表高艺婧授予“移动校史宣讲队”队旗,希望宣讲队的同学们以青春之声讲述同济故事,以赤诚之心传递历史力量!

为确保项目安全有序推进,校史宣讲专业严谨,文化宣传及时有力,项目聘请陈平为安全顾问、章华明为学术顾问、周建梅为宣传顾问,由交通学院党委书记马万经为三位老师颁发聘书。

高艺婧同学作为移动校史宣讲队代表进行发言,她讲到百余年校史中,既有璀璨夺目的学术星辰,也有默默耕耘的平凡微光。这些故事,是镌刻在同济人骨血里的精神密码,更是激励同济人前行的永恒火炬。移动校史专列的启动,正是对这份精神的创新传承。这一个多月来,交通学院党委联合多部门力量,组建了跨学科、跨年级近五十人的团队并进行了严密分工。从主题策划到宣讲稿撰写,从文创设计到宣传物料制作,从车辆布置到新媒体推广,每一位党员都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她承诺团队将持续运营项目,用一个个校史小故事,深入浅出地讲述同济百余年历史中或深沉或耀眼的点点星光,镌刻出每一代同济人的精神传承,用实际行动回应“知校、爱校、荣校”的时代号召,为两年后的校庆120周年献上一份亮丽的青春答卷。

仪式结束后移动校史专列搭载着首批乘客启程。短驳车身上鲜明热烈的主题标语在葱茏的梧桐树叶映衬下熠熠生辉。



在约30分钟的旅途中,宣讲队员为同学们带来了两个校史小故事,分别是《埃里希·宝隆:同济的仁心与初心》和《蔡元培与二十周年校庆》。第一个故事让同学们了解到同济大学的创始人埃里希·宝隆医生虽来自异国,却将毕生奉献给了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也为同济大学注入了“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精神基因。第二个故事让我们了解到二十周年校庆并未如期举行背后的故事,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同济人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坚守教育阵地,在简陋的教室里认真听讲、积极讨论,在实验室里刻苦钻研、探索科学的奥秘。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同济大学在战争的硝烟中依然能够茁壮成长。
宣讲员以声情并茂的讲述和珍贵的历史影像,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长廊,真切触摸到先辈们筚路蓝缕的奋斗足迹和永不言弃的精神丰碑。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青春的心灵与历史的脉搏同频共振,为新时代征程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奋进力量。


校史知识竞答环节如火如荼开展,乘客们全神贯注聆听、踊跃抢答,在趣味互动中感悟同济百年底蕴。随着首班专列顺利返航,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暂告段落,但属于新时代同济人的传承故事,正在车轮上续写新的篇章。当历史遇见未来,当记忆融入日常,这辆承载着百廿荣光的校史专列,正鸣响新时代的汽笛,驶向更加壮阔的育人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