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建党99周年,进一步引导支部党员向先进看齐,向榜样学习,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7月7日,中共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委员会教工第一支部组织开展了“讲战疫故事、悟初心使命”的组织生活会,由“郑重其事、初心如磐”和“道说八方、使命在肩”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特别邀请了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教授向全体党员重温援鄂医疗队在战疫一线坚守初心、不畏艰险、勇挑重担、治病救人的先进事迹;第二部分由支部党员在聆听一线事迹后,展开讨论,诉说身边故事、讲切身体会,在传递抗疫精神的同时,激发担当作为意识。
第一部分 郑“重”其事、初心如磐
“我们是混编军,也是尖刀排,是探路者。”郑军华生动讲述了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点点滴滴,述说了党建工作是如何激发队员心中斗志与党性,也谈到包括“最后的仪式”、“最美一跪”、“落日余晖”等战疫故事带来的人文启示,一个个抗击疫情的现场诞生了许多医学工作者的人文之光、也彰显了一个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光辉。
穿越风暴之眼、展现最美逆行
“扶危渡厄,医者担当;国家召唤,义不容辞!”郑军华说到,“我们这一支队伍135名队员来自于上海的52家单位,临危受命,是一支混编旅,同时也是一支突击队和尖刀排。我们这支医疗队是最早从上海出发、最少思想准备的一支队伍,是最少成熟经验参考、旱期防护物资最不充足和防护条件最不完善的一批队员,同时也是拯救最危重病患者的一群战士,是奋战时间最长的上海医疗队。67天我们生死金银潭,我们抢命金银潭,我们胜利金银潭!我们穿过“百家衣”,戴过“百家罩”,经历过武汉封城后的各个时期的艰辛和困苦。67天的经历和收获让我们每一位队员都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我们是风暴眼里的最美逆行者。”
机场出发前,郑军华接过上海市宗明副市长授旗
党员挺身而出、党旗一线飘扬
同时担任医疗队临时党总书记的郑军华对党领导下的“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深有体会。1月28日晚,上海市援鄂医疗队第一临时党总支全体党员大会举行。来自52家医疗战线的党员们齐聚一堂,倾听主题为“勇担当、善作为”的党课。郑军华走上讲台,上了全国抗击疫情前线的第一堂党课,让党旗在抗疫第一线高高飘扬。
关键时刻,站出来的是党员。他说,“在此次疫情中,党员都冲在第一线,起着带头作用。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会感染另一个人,也能点亮另一个人。党员的担当作为,必然会影响到群众。”有人在第一堂党课当场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会后共有68名队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月25日,经上级组织批准,上海医疗队有9名队员在前线入党,其中有5名来自于第一批援鄂医疗队。
郑军华在第一临时党总支党员大会上讲党课
乌云不遮忘眼、瘟疫难除大爱
郑军华还给大家看了传遍网络的三个不同寻常的镜头。“最后的仪式”庄严而可泣,讲述了医疗队护士们细心护送一位不幸逝世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走完“最后一程”,“不能让任何东西碰到逝者,要让他走得顺顺利利”;“最美一跪” 感人而可敬,陈说了仁济医院37岁的医生余跃天在地上“跪”了整整10分钟为患者进行胸腔通气,成功地让一位呼吸困难的患者转危为安;“落日余晖”温暖而可触,描绘了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27岁的刘凯医生在护送病人做CT途中,停下脚步,让已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
“落日余晖”照片,摄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 甘俊超
谈及在抗疫中的感悟,郑军华说到,“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难,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相信,和科技之光同样重要的,是医学的人文之光。在战“疫”一线,医护人员日夜拼搏的身影后,是他们的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
携勇气当先来、凭坚韧而后归
经过67天的奋战,医疗队累计收治患者170例,累计收治(危)重型患者123例,累计治愈出院136例,总治愈率80. 00%, 其中治愈(危)重症患者89例,治愈率达72. 35%。实施危重技术操作ECMO1例,CRRT1例、气管插管有创通气14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16例、无创通气47例、高流量氧疗51例。医疗队的出色成绩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海市市委书记李强等领导的关注与肯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武汉金银潭医院看望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患者(右二为郑军华)
郑军华将上海医疗队救治防护过程精辟地总结为一串数字:“五四三二一零工程”。
“五”指建立五个模式:适合武汉的“上海救治”、科学专业的“上海防护”、精益求精的“上海精神”、超前一步的“上海研究”、一脉相承的“上海人文”;
“四”指开创四个第一:第一支到达武汉的援鄂医疗队、第一支开讲党课的援鄂医疗队、第一支提供尸体解剖病案的援鄂医疗队、第一支发表高水平临床研究经验的援鄂医疗队;
“三”指坚持三个初心:党员初心,医者初心,人文初心;
“二一”指弘扬了两个一,聚焦一个目标:实现了最大化救治,打了一场胜仗;
“零”指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全员携勇气一马当先,凭坚韧而平安归来。
第二部分 道说八方、使命在肩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个发生在战“疫”前线的故事、一张张在前线的感人图片,不断地在各位党员脑海里涌现。听完郑军华的精彩报告,支部组织各位党员在线讨论疫情下优秀党员们的感人事例,同时结合实际工作,从英雄们的故事出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日常过程中坚定信仰,担当使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国有战召必应,敢担当战必胜
“我临危受命,成为医疗队领队。作为首批援鄂医疗队的领队,我深深感到‘国有战,召必应,战必胜’是使命和信念,更是责任与担当。”在交流环节被问及第一时间接到带队征战武汉的消息是什么想法时,郑军华回答道,“我与大多数医疗工作者一样,都拥有一个温暖的小家庭。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回家陪伴家人和孩子是幸福又温馨的。但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需要勇担责任,舍小家为大家,逆行奔向党最需要我们出现的地方。”
时隔68天 ,郑军华带领医疗队平安回到上海
学习榜样事迹、传递抗疫精神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兵表示:“2020新春伊始,新冠病毒疫情肆虐湖北并蔓延至各地,一线医务工作者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冲锋在最危险的抗“疫”前沿。郑队长凝聚医护团队、救治病患。作为领导者他需要时刻走在时间前面,是疫情防控管理的瞭望塔。我们要深入学习上海援鄂第一医疗队的四个精神:第一,团结一致、同舟共济的守望相助精神。第二,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第三,舍生忘死、逆行而生的英雄主义精神。第四,充满信心,敢于战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虽是夕阳,却让人仿佛看见曙光,这是真正的凯歌”支部党员陈雨人提出,他对于郑队长分享的“落日余晖”故事印象最为深刻,“正是这些一线医务工作者闻令而动,坚韧不拔,不怕牺牲,攻坚克难,为疫情防控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使得人们能够透过困难,看见希望的曙光。”
组织生活会在线会议
党建引领工作、党性激发斗志
支部书记朱兴一表示:“郑队长在去武汉的飞机起飞前就提出要建立党组织,也正是这个重要的决定才能将52家医院、135人中的党员凝聚成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团体。只有确保把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强大动力,才能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进而真正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卫健委的工作要求。1月28日晚上,全国第一个临时党总支在武汉疫区建立起来,不仅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而且也充分发挥了组织育人的功能。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借鉴这种工作思路,用党建引领工作、通过党性激发斗志,强化党员的集中管理和服务。
孙大权提出:“通过郑队长的分享,我感受到了党员的信仰。平时可能默默无闻,但是特殊时期,谁能上、谁能吃苦,党性就表现出来,包括组织性、纪律性、初心与使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及大灾大难时的同舟共济。”
在飞往武汉的飞机上,郑军华进行动员,提出建立临时党支部
述说身边故事、展现本职担当
随后,各个党员从 “学精神、尽本职、援前线、筑防线、帮群众、传能量”等六方面分享了自己身边的抗疫故事。
全体援鄂医疗队队员舍生忘死担使命、抗击疫情勇向前的精神让全体党员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以感恩的心、担当的魂向英雄学习看齐,在交通建设的“战场”上积极履行职责,敢于担当,在本职工作中做出更加优异的成绩。支部凌建明教授在疫情期间织建立了应急科研攻关团队,承担了学校专题项目——“面向新型肺炎疫情的交通运输与公共安全协同智能管控关键技术”。 涂辉招教授表示他与支部孙立军、邵敏华老师在疫情期间提出了上海市疫情期间交通组织与规划的建议方案,为疫情期间的交通出行提供专业意见。
支部党员涂辉招教授为疫情期间交通组织建言献策
本次组织生活会消息一经发出,得到了学院教工第二、三、六、七支部及学生支部的热烈响应,学院各党支部140余名党员在线聆听了郑军华的一线战疫精彩报告。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各党支部积极参与本次组织生活会
如同郑军华感叹:“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人类的伟大是勇气的伟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一线医务人员付出巨大,我们向广大医务工作者表达最诚挚的敬意与最衷心的感谢!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动员和激扬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必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