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世界格局变化新机遇,站在“十四五”规划开局新征程,在国家大力推进“交通强国”的战略引领下,7月23日,由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联合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深圳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暨颁奖盛典在京圆满举行。
7月23日的颁奖盛典现场,共邀请到了包括同济大学朱合华院士在内的十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政府、行业组织、各地高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单位代表共同出席见证盛典活动。我校顾祥林副校长代表东部赛区致辞。顾校长介绍了同济大学的育人理念,充分肯定大赛对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顾校长回顾了大赛的组织历程,在致辞中对大赛各联合主办方、参与方共同助力大赛平台所创造的全国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为行业所带来的创新驱动、创新展示、创新合作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届大赛设置基础研究类、推广应用类、业主命题类三个竞赛组别,上千个参赛报名项目经过层层筛选,共计64个项目晋级全国总决赛,其中包括根据行业实际技术重难点及创新需求提出的154道“业主命题”所在城市的34个“最优解项目”晋级决赛进行最终角逐。并在7月23日上午现场评选出大赛总决赛“卓越奖”、“杰出奖”、“优胜奖”和“创新奖”,在四大奖项评选同时,决赛路演答辩开放现场观摩,由大赛创投评委和业主评委当场票选出“最受市场关注项目”;此外,总决赛前期已获得十多万人次参与投票的“最受大众关注项目”评选结果也一并同上述奖项在颁奖典礼当天产生。
同济大学共荣获1个优胜奖,3个创新奖,以及1个(唯一一个)最受市场关注项目奖。
由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周峰老师指导,学生宋绪扬、王芳盛、李嘉仪、王文昱、朱子轩共同参与完成的项目“突发事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态势推演与智能调度指挥”荣获基础研究类优胜奖。该项目从网络化角度出发,对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客流进行预测分析、推演分布、智能快速调度,保障运营生产系统的在应急情况下快速反应,对保障运输效率、提高应急运输组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图 乘客-列车运行仿真
由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周颖教授指导,张增德、高昕旸、张君秋、王惠强为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完成的项目“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建筑振动控制研究——叠层厚橡胶支座振枕双控技术”获得了业主命题类创新奖。该项目针对石家庄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出的“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环境影响及控制措施研究”命题,设计了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建筑的叠层厚橡胶支座,将振动控制由传统二维拓展至三维,实现振震双控的效果,从而达到轨道交通沿线结构振动噪声控制、提高舒适度的目标,同时保证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安全性能。
图 叠层厚橡胶支座示意
图 叠层厚橡胶支座部分试验结果
由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黄世泽副教授指导,学生刘晓雯、秦晋哲、宋冠群、张兵杰、成凌之共同参与完成的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铁站乘客逃票行为识别方法研究”荣获基础研究类创新奖和最受市场关注项目称号。该项目针对地铁站常见的尾随式逃票和跳跃、下蹲式逃票,基于人体骨架和时间序列开发CNN-TS智能算法,克服了复杂背景、多人交互、样本不足的挑战,高精度地识别轨道交通场景下的逃票行为,对保障地铁站乘客安全和公共秩序有重要意义。
我校和南通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李卫华为负责人,施毅、包洪、木林隆为参与人员,以“南通轨道交通智慧车站解决方案”项目获得了业主命题类创新奖。该项目聚焦智慧车站,构建满足政府、企业、社会、乘客等轨道交通综合智能运营管理系统。将轨道交通线路打造成为智能感知、自动诊断、主动进化、自主服务的全新轨道交通综合智能运营管理系统,全面满足市民出行要求,提升服务水平、提高运营效益。结合功能性、经济性、技术成熟度、可靠性,对智慧车站措施在全线选择性实施。
智慧地铁总体规划架构图
此外,本届大赛平台提供的“创新对接”服务,为大赛项目提供展示推介、创投指导和孵化培训,发布了近百个校企科研或产业化合作意向,促成多个创新项目合作签约。在颁奖典礼“创新签约”环节,我校“突发事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态势推演与智能调度指挥”项目与企业代表进行现场合作签约。
本届大赛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参与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技术品牌最高的全国性公益大赛,创新融入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理念,以“创新融合、绿色发展”为主题,形成了覆盖“政产学研用”全国性大赛组织联盟。大赛开展“双创校企行”合作倡议,深入全国30多所高校开展 “校园行”专项活动,提供实习就业岗位;围绕行业前沿热点组织开展47场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大赛实现了从双创赛事“1.0”到双创平台“2.0”的转型升级。与会领导代表在颁奖典礼上,共同开启从双创平台2.0升级建设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科技创新生态联盟3.0的新目标,期望以科技与人才双轮创新驱动为国家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人民出行更美好的未来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