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表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上海市公路学会、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公路和交通相关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并举办了系列活动。
在2022年科普日期间,经过精心策划,我们广泛搜集青少年关于交通的问题,并邀请专家进行专业科普,形成大咖揭秘的系列活动。
本期是大咖揭秘系列第二期,主题为《车祸都是怎么发生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特邀嘉宾是怎么解答的吧!
1、为什么会发生车祸?
很多人认为车祸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全球每年约有135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每24秒就有一人在交通事故中死亡。道路交通事故已经成为全球第八大致死原因,也是5-14岁儿童以及15-29岁青少年的第一致死原因,全球每年有18.63万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伤害,其中超过三分之一死于乘车过程中。
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环境”组成的,交通事故的发生与人的因素、车辆因素、道路因素和环境因素都息息相关,其中93%的交通事故都与人的因素相关。
出行者的行为是最主要的事故致因。一些危险驾驶行为极有可能导致交通事故发生,如分心驾驶、疲劳驾驶、醉酒驾驶等。从交通管理的角度来看,人的因素是交通系统中最难控制的一部分,个人属性、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都会影响出行者行为。
道路因素也与交通事故的发生相关。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山区道路和交叉口的设计都需要遵循国家标准和规范文件,但是在实际建设和使用中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车辆因素也会导致交通事故。车辆技术状况不良,尤其是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出现故障,会导致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无法正常操作,不仅对自身造成严重影响,更会影响到周边车辆正常驾驶。
环境因素与交通事故发生也有关系。恶劣天气如雨、雪、雾、冰、高温、台风等,都会影响驾驶人视线和车辆状况,极端天气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2、如果我们按照红绿灯走,就能避免事故吗?
在国家规定的众多交通法规中,红绿灯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群众出行也会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按照红绿灯的指示出行能够减少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但是无法完全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首先,群众出行不一定会完全遵守交通规则,生活中也有很多驾驶员、骑行者和行人无视红绿灯的指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们按照红绿灯行走,也会与其他交通出行者发生冲突。
其次,在交叉口等待红绿灯放行时,有一部分驾驶员或者骑行者由于自身操作失误,例如误把油门当作刹车,极容易冲撞周边的车辆和行人。
因此,按照红绿灯指示出行可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但是安全出行不止于红绿灯,还需要多观察周围环境,提高警惕。
3、每次出门妈妈都说“开慢点儿”,是不是"越慢越安全“呢?
慢点开车安全,是正确的驾驶观念,指的是不争不抢,保持与车流同速,与前车适当的间距,就像同学们在学校走廊中行走,要缓步慢行,奔跑容易冲撞他人。
开车的快与慢并非看车的绝对速度,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样是时速40公里,在一般的城市道路行驶是正常的,但在小区里肯定是危险的高速,而在高速公路行驶就是开慢车了。就像同学们上体育课,大家都在跑步,如果有同学在慢走,也很容易被后面的同学撞倒。
因此开车的快与慢并不是单纯的用速度来定义,而是根据道路对速度的要求来进行判定。超速和低于最低限速要求行驶的车辆都要受到处罚。在我国,一般市区限速是60km/h,没有最低限速,但建议驾驶员将速度控制在30-40km/h,以免妨碍后方车辆的行驶。高速路为了能让车辆快速通行,最低限速为60km/h,具体以道路限速指示牌为准。
4、感冒了,还能再开车吗?
车是一项需要高度集中的任务,需要驾驶员认真观察道路环境。感冒容易精神不集中,同学们可以会想自己感冒的时候,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头昏昏的想睡觉?尤其是吃过感冒药后,更加想睡觉了。因为现在的感冒药一般有催眠作用,容易打瞌睡,因此建议感冒不开车为好。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也有相关规定:服用抗感冒类药物、镇定安眠类药物、止痛类等药物后不要开车,都算“药驾”。由于这些药物服用之后可能产生嗜睡、困倦、注意力分散、头晕、耳鸣、视物不清、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很容易酿成祸患。因此最好等休息好,再开车上路。
5、如果是机器人来开车,无人驾驶,是不是就能避免车祸了?
机器人开车、无人驾驶、甚至会飞的汽车,都是科幻片经常会出现一些场景。其实做一个人形机器人或者不需要人类自己操控方向盘开车,是很难的。
目前,美国汽车工业学会SAE出台的标准,无人驾驶共分为L0-L5共6个级别。前三个等级要求驾驶员必须处于驾驶状态,必须时刻观察驾驶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而到L3等级,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环境下(当然是非常有限的环境下)可以适当让车辆自己开车。L4和L5等级的车辆可以不需要人类操控,L4对驾驶环境有一定的要求,L5就是真正的无人驾驶。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必须能够导航到目的地,自动避开障碍物,并且在没有任何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停车。专注于无人驾驶的公司们,已经为之投入了上千亿美元,以及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至少这十年是无法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是能够降低因驾驶员失误导致的车祸。这一部分的事故的占比是很大的,我们对交通事故的致因进行分析,90%以上的事故都与人的因素有关,比如驾驶员没有认真开车(在玩手机、在和其他乘客聊天),没有看清前方道路环境等等问题。无人驾驶的辅助系统能当驾驶员出现失误时,及时辅助、补偿。
那同学们想一想,就算有了最先进的系统,达到了自动驾驶的第五级,再也不需要真人司机,自动驾驶就彻底安全了么?自动驾驶车虽然不会犯人类的错误,但绝不代表自动驾驶车就绝对安全,无人驾驶系统也会存在错误。
那世界上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的车祸可能吗?可能的,这就需要我们小朋友的智慧和力量了。希望我们每一位对交通感兴趣的小朋友,能一直保持对科研的热忱,努力钻研,实现中国交通的零死亡愿景。
揭秘嘉宾
王雪松,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交通安全研究。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道路交通安全与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道路交通安全管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驾驶行为技术分析部主任。
主持建设交通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16年获批交通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教育部新世纪、国家优青。主持编写标准8部。出版《交通安全分析》专著。在交通安全顶级期刊发表SCI/SSCI检索论文103篇,EI检索论文52篇。连续三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连续两年入选交通运输领域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获英特尔卓越研究者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运输与物流创新奖、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科技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国际公路交通科技学术领军人才,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优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担任《中国公路学报》副主编、TRR交通安全方向领域主编、AAP副主编,TRB三个学术委员会委员、“一带一路”国际交通联盟交通安全委员会主席、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理事、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