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交通与运输,交融天地而连通万物,乃人类为其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人和物的移动。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近代交通及其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体系,并不断与时俱进。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1914年同济大学设立土木科时即下设道路、铁路施工专业。现设有道路与机场工程系、交通工程系、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运输管理工程系和综合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5个系。拥有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两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个“交通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位专业;依托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和教育部首批跨学科人才培养实验平台“城市交通”培养研究生;拥有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111”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部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民航局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轨道交通结构耐久与系统安全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工程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运输部车路协同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重要学科平台。
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同济大学全国“三全育人”试点高校、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上海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等项目,秉持“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同济精神,传承“思行合一,交融成艺”的同济交通文化,构筑以思政教育为引领,“学术-实践-创新”协同推进的“同路人”三全育人平台,培养德才兼备、堪当大任的治国英才、学术大师和行业领袖。“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2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名列全球第6名。
学院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点基地之一,拥有我国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首批博士点、硕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和交通工程与交通运输两个国家一流专业(本科)建设点。截至2022年底,共有教师172人、专职科研人员27人,博士后44 人。在读本科生670人、硕士研究生685人、博士研究生626人、非全日制硕士41、非全日制博士83、国际博士生18人、国际硕士生22人,共2145人。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
同济大学交通学科及人才培养始于1914年,历经109年,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是我国交通领域综合交通及其跨学科和智能化协同创新的主要源头和基地之一。
|
|
在1952年开始的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震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相关专业合并建立同济大学铁路公路系。
|
|
铁道工程专业调整至上海铁道学院,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继续留在同济大学发展。
|
|
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率先开展交通工程专业教育。
|
|
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设置了国内第一批“交通工程专业”,开始招收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
|
|
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相关专业并入道路与交通工程系。
|
|
率先创设我国最早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
|
|
随着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的合并,组建了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集中两校道路工程、铁道工程、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师资力量,加强了“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的建设。
|
|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专业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交通工程专业于2014、2017两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交通运输专业于2010、2016、2019三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已成为中国交通运输领域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点基地之一。
1981年
获得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点授予权
1986年
获得全国第一个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点授予权
1998年
获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
2001年
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2007年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2015年
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我校共计4个学科入选)
2019年
交通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
交通运输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设有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学科设有教育部特聘教授岗位。荣获交通领域一大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人才计划。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现设有道路与机场工程系、交通工程系、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运输管理工程系和综合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等5个系,一批研究中心;拥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道路交通安全与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
国际领先的铺面足尺加速加载试验系统
国内第一国际领先的8自由度模拟驾驶试验系统
同济大学ITS研究中心全息城市与交通智能计算联合实验室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道路工程专业
成立了我国大陆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开中国大陆交通工程高等教育之先河
创建了我国最早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体系地开启我国智能交通运输方向研究和人才培养
培养了我国道路工程学科方向第一位博士和博士后
研发了我国第一个路面管理系统
研发了我国第一个城市交通实时自适应控制核心软件系统
研发了我国第一个机场“智能跑道系统”
创立了“交通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完善了交通工程学科体系,并建立了教学体系
研发了全球首条高速公路承载式光伏路面
创造了地下工程穿越高速铁路4 项工程纪录
首次研发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计算机编制系统(TPM)
研发了我国第一个车路联网与协同控制实验系统
自主设计了我国第一个智能网联测评基地
近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 13项,省部级奖 300 多项
在国家智库建设方面,获党和国家领导人16人次批示
2019年,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成立,作为教育部首批跨学科人才培养实验平台,横跨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城乡规划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以及社会与政治学等学科,从城市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工程学视角,以行为科学、系统科学、复杂网络理论、数据科学为基础理论,开展交通服务科学、城市空间活动监测与分析技术、城市移动性规划、数据驱动的城市交通治理等,并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交通强国”的发展战略,学院围绕交通强国建设进行了前瞻研究和积极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聚焦交通强国建设,突出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致力于向实现2035年“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国惠其昌”和2050年“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国倚其强”的交通强国目标不懈奋斗。未来,令人心潮澎湃的交通强国建设愿景和发展历程,必将为交通学科各个专业毕业生带来极其广阔而深厚的事业发展空间。
在建设交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选择交通就是选择了一种宏大的格局,选择交通就是选择了一个交通强国战略引领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