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华 教授 “高峰学科”团队--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管理综合优化及安全
团队负责人: 徐瑞华 教授
徐瑞华教授,江苏苏州人,学科方向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轨道交通智慧运输研究中心主任;曾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铁路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交通分委会认证专家、中国铁道学会运输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上海系统仿真学会理事、上海交通工程学会理事、上海交通运输行业协会轨道交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交通港航科学技术委员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担任《铁道学报》、《同济大学学报》、《交通运输信息与工程学报》、《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等学术期刊编委;曾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奖、詹天佑青年奖等;主持研究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3项、“863”计划3项、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及其它科研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次。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3部,参编教材2部。
团队成员:
江志彬:
江志彬,男,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人,2007年11月获同济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工学博士学位。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为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优化与仿真。共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科委和市交委项目2项,校人才计划项目 4 项、企业咨询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企业咨询项目70余项;获软件著作权5项、专利3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主编教材1部,主持上海市标准1部,出版专著1部。朱炜:
朱炜,男,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人,西南交通大学学士(2004)和硕士(2007)、同济大学博士(2011)、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2013),主要从事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析及运营安全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为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客货运输组织与物流教学团队负责人,兼任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轨道交通技术委员会委员、美国科学院交通研究理事会(TRB)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讯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抽检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上海市人大常务委员会等部门资助省部级课题4项。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英合作联合课题1项,以及上海市、国铁集团、住建部等省部级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18)、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7)、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15、2016)。研究介绍
团队长期从事轨道交通系统运输组织优化、运输系统仿真、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辅助决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1)轨道交通运输组织理论和方法:运输需求分析与预测、运输组织与运力资源配置优化、票制票价政策及票务清分、设施设备的优化设计和配置;(2)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的智能化辅助决策技术: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管理辅助决策技术、列车运行图计算机编制技术、网络客货流分布确定与仿真、运输组织仿真技术;(3)网络运营安全及可靠性理论和技术:应急预案优化及数字化管理技术、网络运营协调与应急处置、网络运营安全风险评估等。先后主持了既有铁路、高速铁路及城际铁路运输组织模式、运输组织方式优化、通过能力计算及加强、铁路运输组织的辅助决策技术及系统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在铁路繁忙干线提速、高速铁路运输组织优化、城际铁路发展模式及技术标准、城市群区域综合轨道交通(市域铁路)网络规划及运营协调等方面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管理领域,运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网络客流分布计算及精细化分析、网络大客流管控、网络运营管理的优化协调及辅助决策、网络运营安全及应急处置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和系统研发,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两阶段双比例”清分方法及模型,成功运用于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实际票款清分及客流分布计算,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管理综合协调优化的理论和方法,主持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TPM)”、“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管理辅助决策系统(ODS、CoNet)”、“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分布仿真系统(StaPass)”、“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应急预案管理及应急处置系统(EPM、EPT)”、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整仿真演练系统(EAS)等多个计算机应用系统,上述系统已经在北京、上海、 广州、深圳等近30个城市、150余条线路的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管理中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