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同携手,济天下 |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实践工作站2024年开学典礼暨工程素养培育教学活动顺利举行
  发表时间:2024-06-03    阅读次数:

2024年6月1日,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实践工作站2024年开学典礼暨工程素养培育教学活动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顺利举行。上海市科委科普处葛航铭老师,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常华阳老师,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沈玉婷老师,上海市徐汇中学校长曾宪一,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院长陈小鸿,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马万经、副院长白玉、副院长肖军华、工作站站长洪玲和实践点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上海市58所学校的120名高中生和家长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开学典礼由肖军华副院长主持。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长期以来支持和帮助同济大学的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他为同学们介绍了同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以及新时代同济大学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文化传承创新、数字校园等领域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的一系列重要进展。他表示,青少年是科技创新的新生动力,同济大学历年来都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工作,依托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一流学科所成立的交通运输工程实践工作站将为同学们提供国际领先的实验平台、科研成果和应用案例,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在工作站接下来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快乐地学习提高,养成创新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致辞

实践点负责人代表、徐汇中学校长曾宪一对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实践工作站多年以来为高中生工程素养培育与创新实践活动所作出的指导与支持表示诚挚感谢。他表示,同学们选择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实践工作站必将收获满满,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工作站的学习,完成从兴趣到智趣再到志趣的成长,早日实现成为工程师,科学家的梦想。

实践点负责人代表、徐汇中学校长曾宪一发言

被誉为“中国赛道设计第一人”的姚启明教授作为课题指导老师代表进行了发言,姚老师从选题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相长、过程管理四个方面结合其在工作站的教学经历,为同学们生动讲解了进站学习的重难点与应对策略。

姚启明教授发言

往届上海市优秀学生代表-虹口高级中学黄宇昊同学介绍了其在《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路面损坏识别与分类》课题的研究过程与收获,他表示,工作站的学习过程是为他打开科学研究大门的钥匙,他会在出站后继续进行人工智能与智慧交通领域的探索研究,也祝愿同学们都能选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学有所成。

黄宇昊同学发言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白玉为指导老师颁发聘书。

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沈玉婷老师为实践点颁发证书。

上海市科委科普处葛航铭老师为往届优秀学员代表颁发证书。

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常华阳老师颁发2024年度学员证。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书记马万经进行表态发言,他表示工作站有着全国领先的科研平台与基地,并配备了包括全国劳动模范、国家杰青、海外青千在内的卓越教师队伍,能够为各位同学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支撑,也希望各位同学珍重学习机会、树立远大目标、心系服务社会,为自己的未来奠定更好的基础。

马万经书记发言

交通运输工程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工作站站长洪玲教授主持了开学典礼后的工程素养培育教学活动。由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国家杰青马万经教授为同学们带来第一场讲座《面向未来的智能网联交通》,马教授由浅入深、生动形象地讲解了未来交通如何向着更为高级的自主智能交通系统迈进这一问题,以及背后的数学、力学、信息科学、经济与社会学基础知识。

接着,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院长、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小鸿教授以《未来交通:磁浮以及贴地飞行的“黑科技”》为题,从磁浮列车靠什么力量跑起来?磁浮列车如何转弯、换道?如何保障磁浮列车的安全?磁浮有哪些“黑科技”?等问题出发,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干货满满的讲座。

在交通科技前沿探索讲座上,工作站的十二个课题指导老师全部到齐,轮番上阵为同学们介绍每个课题所代表的前沿科技方向,以及能够为同学们培养哪些科研能力。

工作站周峰老师带来了《青少年如何正确开启第一次科学研究》讲座,从发现问题、建立假设、资料和数据收集、实验设计、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了讲解教学,帮助新进入工作站的同学们更好地从事后续创新课题研究。

教学活动的最后,同学们在工作站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交通运输工程重大科研平台实践体验,包括智能网联三相映射综合交通实验平台、自动驾驶交互与协同实验平台、多制式轨道交通运控一体化平台、轨道交通试验线及综合试验系统等交通实验平台,同学们通过实践体验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认识到“交通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增进了学习的动力。

张力楠|撰稿

乔洪磊|摄影

罗淞文|视频

同济交通编辑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