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2-13日,“常导高速磁浮交通技术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指导,由同济大学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速磁浮运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与磁浮技术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学科主任王之中、中车首席科学家王军、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梁建英、高速磁浮运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丁叁叁、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小鸿等出席会议,来自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7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聚焦“常导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剖析关键瓶颈问题,探索创新解决方案,为未来科研攻关锚定方向,凝聚共识,推动常导高速磁浮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徐俊起主持会议开幕式。

陈小鸿主任在开幕式致辞中,首先感谢了基金委工材学部对E12学科建设与基金项目协调布局做出的努力,学部通过梳理学科百问,明确了学科内涵、外延和关键词,为磁浮相关基金项目的申报提供了方向;通过“双清论坛”探讨了高速磁浮的前沿技术和关键基础科学问题,明确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通过指导出版《前瞻科技》磁浮专刊,进一步凝练了高速磁浮技术研究的重点方向。在基金委支持下的连续多个重点项目与面上、青年基金,以及与中车设立的企业创新联合基金支撑下,我国已形成了高速磁浮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体系化布局,可以为工程化应用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和重要保障。陈主任认为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磁浮交通带来新动能,常导高速磁浮有望在未来交通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王之中主任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高速磁浮技术是未来地面高速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未来E12支持轨道交通研究的主要领域。学部希望通过顶层规划,整体布局项目群,将已经布置的重点项目及系列学科项目,按照重大项目的管理方式推动实施,把项目成果集成为磁浮未来技术赋能;高速磁浮基金一定要有明确应用背景,研究需要关注产生问题机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基金资助的一定是要“上货架”的项目,而不能只是 “上书架”的。研究要与企业联合,从实际问题出发,采用项目群的形式定期交流,提前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汇聚各方资源,围绕明确的目标共同努力。王主任呼吁,应加强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的结合,推动磁浮技术的工程化发展。
高速磁浮运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丁叁叁主任、国防科技龙志强教授、电工所葛琼璇研究员、浙江大学卢琴芬教授、中南大学杨明智教授、同济大学孙友刚副教授、西南交大赵春发研究员、同济大学曾国锋教高分别做大会主旨报告。
林国斌教授主持交流讨论环节,中车首席科学家王军、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梁建英,浙江大学方攸同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张昆仑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常导高速磁浮的发展路径和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常导高速磁浮技术是我国强化地面高速交通技术领先优势,实现工程化和示范应用的最重要的方向。当前亟需推进达速试验,突破悬浮控制算法、动态行为分析、空气动力学优化等技术瓶颈,同时加强复杂环境下的安全性论证与经济性评估。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推动标准体系构建,借鉴高铁经验完善评价指标与规范。此外,还要降低电气系统成本、探索储能技术应用、解决线路劣化问题,提高系统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性等。专家强调,未来十年需以项目群管理模式整合资源,加速技术迭代与成果转化,推动高速磁浮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为我国交通强国战略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