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周顺华:与时间赛跑处置地铁基坑涌水
  发表时间:2025-02-22    阅读次数:

    除夕夜的烟花还未散尽,某地铁车站深达20米的基坑内却暗流涌动。地下水以每小时40立方米至80立方米的速度涌出,抽水泵的轰鸣声与远处零星的爆竹声交织在一起,令人揪心。当施工方第3次抢险依然无法遏制渗漏时,一位衣着朴素的学者匆匆穿过工地大门——这正是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周顺华。


01 精准判断事故症结

    1月28日13时,监测系统首次报警显示基坑涌水。相关部门紧急召开抢险研讨会,会后初步判定事故为接缝渗漏。施工方随即启动应急预案,调集4台注浆设备,在除夕当天对6条地墙接缝进行全方位封堵。

    “这轮抢险耗资百万元,但基坑内水位仍在上涨。”项目经理指着监控屏幕上的红色曲线,声音沙哑。彼时,基坑内积水已深达2米,更棘手的是,基坑邻近钱塘江,涌水若持续发展,可能引发江水倒灌。

    周顺华在年夜饭饭桌上接到了求援电话,妻子默默递过外套——这样的场景,在这个心系工程安全的学者身上早已司空见惯。

    1月30日20时,周顺华踏入事故现场。除了关注其他专家推断的接缝渗水区域,他还重点观察了现场水位、周边地表沉降以及结构变形等数据。最后,他将目光聚焦在基坑坑底,并反复观察坑底裸露的土层。这个看似寻常的举动背后,是30余年的工程经验。

    在排除坑外潜水和暗河涌水等源头以后,周顺华判断渗水源头可能源自坑底承压水。为验证这一推测,他提出到坑底积水中取样。实验数据显示,渗水氯离子浓度达1000mg/L,与43米深处的承压水样本一致。“渗漏源在坑底承压水层,必须启动降压井、加固坑底,”周顺华说,“传统方法注重表象治理,但我们要追本溯源。”经过72小时连续奋战,8口降压井连续作业,结合坑底加固等措施,基坑渗水问题成功解决。


02 工程安全没有假期

    这不是周顺华第一次在春节坚守岗位了。从京沪铁路、浙赣铁路、鹰厦铁路到沪杭高铁、京沪高铁,从实验室到工程现场,每年春节他都极少休息,经常身处工程一线,解决现场施工难题,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对行业薪火相传的坚持。他带领的团队从最初的10多人壮大到80多人,他带出的博士、硕士在毕业后进入轨道交通工程领域,成为技术管理、现场建设、科学研究及创业人才,为国家工程建设贡献力量。

    当抢险成功的消息传来时,周顺华正在撰写事故分析报告。电脑旁的保温盒里,饺子早已凉透。窗外,城市灯火渐次亮起,映照着基坑内重新运转的施工机械。这个春节,万千家庭的地铁安全出行,因为一位学者的坚守获得了坚实保障。

    “工程安全没有假期,学者的战场永远在现场。”周顺华在报告扉页郑重写下这句话。这是他对职业生涯的注解,也是对后来者的期许——在追逐学术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永远不能忘记大地深处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