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支部交流互鉴,提升支部书记履职能力,筑牢信仰根基,6月24日,学院党委创新形式,将党支部书记例会与沉浸式实践学习相结合,组织全体师生支部书记及组织员共40余人,赴常熟沙家浜红色教育基地和全国文明村蒋巷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实践活动。
上午:例会凝共识,经验启新思
行程伊始,学院党委在通达馆102会议室召开党支部书记例会。会议由党委副书记黄灿彬主持。教工第六党支部书记洪玲、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副书记杨恒等五位支部书记代表,聚焦“党建与业务/学业融合”、“品牌活动创建”、“党建活动策划”、“党员发展与日常管理”等核心议题,分享了各自支部的鲜活经验和创新做法,为全院支部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智慧。黄灿彬作《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号召师生支部书记要以身作则,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上走在前、作表率。

学院党委书记马万经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本次例会的实效性,并提出了三点殷切期望:一是要固本强基: 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各支部必须夯实基础党务,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要深度融合: 着力推动党建与业务/学业、个人成长与支部发展的“双融合”,切实解决师生关切,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同频共振、共同成长;三是要凝练特色: 立足专业优势、社会需求或个人发展,持续挖掘和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支部特色品牌。

下午:沙家浜追忆烽火,感悟军民鱼水情
带着例会的思考与启发,在学院党委组织员戴玲丽带领下,队伍奔赴沙家浜红色教育基地。首站,大型沉浸式红色幻影剧《追梦沙家浜》将大家带回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借助现代舞台技术,茶馆智斗的惊险、芦苇荡激战的壮烈被生动再现,京剧《沙家浜》中的经典角色“阿庆嫂”等跃然眼前。革命先辈为家国赴汤蹈火的坚定意志与追梦豪情,深深震撼了每一位观众。

随后,大家步入沙家浜廉政教育馆和革命历史纪念馆。在6400多平方米的展区里,300余幅历史照片、160多件珍贵实物,无声诉说着沙家浜地区从建党初期到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李强、石楚材等先辈的英雄事迹,“血战沙家浜”、“夜袭浒墅关”等著名战役的生动再现,特别是“芦荡火种”所象征的顽强生命力与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让支部书记们深受教育,对红色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在庄严肃穆的瞻仰广场,象征新四军伤病员的18根柱雕与巍然屹立的“郭建光”、“阿庆嫂”大型群雕,无声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全体成员在此合影留念,铭记初心。

行程最后一站,师生们来到被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的蒋巷村。在村民引导下,大家参观了村史展览馆和生态园,深入了解了这个昔日贫困村如何通过“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奋斗历程,蝶变为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的非凡成就。蒋巷村整洁的环境、蓬勃的产业、村民的幸福生活,生动诠释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此行的高潮是与蒋巷村“领路人”——党的十六大、十八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常德盛书记的亲切交流。常书记结合蒋巷村的巨变,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深刻阐释了“务实创新、艰苦奋斗”的蒋巷精神内涵。各支部书记认真聆听,深受启发。

感悟与展望:汲取动能再出发
此次沙家浜、蒋巷村之行,是一次赓续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的深刻旅程。在沙家浜,烽火硝烟中的军民情深与坚定信仰,筑牢了思想根基;在蒋巷村,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时代楷模的奋斗精神,激发了前行动力。学院党委将此次沉浸式学习实践与支部书记能力提升紧密结合,将厚重的革命传统与鲜活的时代发展相融通,为全体师生党支部书记提升履职能力、创新支部工作、服务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能与实践智慧。大家纷纷表示,要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为学院和学校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