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交流

同港汇智,畅行交通 | 2025年同济大学交通学院香港学术交流活动
  发表时间:2025-10-07    阅读次数:


智慧引领交通,数据驱动未来”,2025年同济大学交通学院与香港高校继续携手,共叙学术交流新篇章。9月26日至29日,学院的12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孙杰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前往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进行“同港汇智,畅行交通”学术交流活动。同时在参访期间,交流团就香港的公共交通制式与组织模式展开调研,并进行了分享与交流讨论。

2E215





PART1

学术交流





在学术交流活动中,交通学院与三校围绕研究主要领域展开分享探讨,重点对人工智能、系统优化、低空经济等在交通系统场景下的前沿课题与时下研究热点进行深入讨论。


1

香港理工大学

9月26日下午,学院师生与香港理工大学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副主任刘威教授、冯思源老师、吴凌霄老师以及硕、博士生代表共同开展了学术交流。刘威教授就香港理工大学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建设情况和课题研究展开介绍。4位港理工硕博士生主要就低空经济场景优化展开分享,学院研究生侯雪晶、陈欣然、黎瑞、赵小宁先后无人机编队策略、网约车需求预测、自动驾驶博弈论研究、磁悬浮列车安全控制展开汇报。

144F6        



       

热烈的交流在夜幕之下结束,温和的光线投射在港理工标志性的红砖墙上,亚热带季风拂过,抚平了同学们奔波的心。




2

香港大学

9月28日下午,交流团一行访问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在香港大学土木与环境学系助理教授柯锦涛博士课题组的热情接待下,共同开展学术汇报和交流活动。4名香港大学博士生对考虑配送派单服务、自动驾驶汽车分层规划,以及充电桩选址定容和服务系统平台建设等研究主题进行分享。


学院刘林坤、赵韫之、栾逸、黄志创四位同学先后围绕自动驾驶车辆人机交互信任困局、高密度城市环境自行车友好属性、交通流人工与信号协同控制、高速磁悬浮车辆悬浮系统控制等研究内容展开汇报。双方教师及学生均进行了踊跃的提问与互动,随后,师生一起参观了香港大学的教学楼并合影。

1FC17




3

香港科技大学

9月29日上午,交流团来到本次学术交流的最后一站:香港科技大学。简思思副教授致欢迎辞,并介绍了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科建设和交流项目申请要求,随后,科大博士聚焦航空领域在低碳、净零碳排放目标下的运营策略,详细展开汇报。

78CA

学院研究生李明樾、苗琦琦、董家瑞、连邦安四位同学也汇报了各自的科研进展,主要围绕纯电动重型卡车需求预测与基础设施规划、高铁线路客流预测、城市货运路径流量估计方法、复杂混行交叉口的决策建模等课题进行交流。

332B2








PART2

调研成果




6AB37

在国庆佳节临近之际,访学团于本次学术交流期间,围绕香港综合交通系统开展实践调研。各小组聚焦公共交通制式深入考察,得以更全面、多视角地洞悉香港城市交通的规划逻辑与运营全貌。

图片

香港的立体交通,本质上是对地形限制的灵活妥协,更是对城市出行需求的主动突破。它巧妙依托地下港铁、地面叮叮车、空中飞机、水面轮渡四个维度搭建交通脉络,成功打破山海相间的自然障碍。在具体建设中,香港以 “桥隧结合” 为核心策略,于平坦区域铺开密集路网,在山谷之间架设高架桥梁,向辽阔海域延伸跨海大桥;通过不同层级交通的高效协同,最终织就 “组团间快速联通、组团内高效微循环” 的交通网络,真正实现了城市发展与山海地貌的和谐共生。





PART3

参访感悟

435EA


在调研间隙,各组成员利用闲暇时光探访旺角、维多利亚港、中环铜锣湾、太平山顶等香港标志性地点。大家或漫步街巷近距离感受市井烟火,或登高远眺俯瞰城市全景,在脚步丈量与目光所及间,深入触摸香港的城市发展脉络,沉浸式体验其独特的风土人情。


从上海的街巷烟火切换到香港的繁华景致,从搭乘上海磁悬浮的快捷畅行,到登上香港双层巴士二层感受微风拂面,黄浦江的秋风与维多利亚港的气息仿佛在此刻交织。这份跨越地域的体验与感悟,不仅丰富了调研之行,更将化作成长路上的养分,推着我们向更广阔的视野前行。


此次香港之行,两地师生携手探索的 “同路人” 文化,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双方院校在交通规划、运营管理等领域深化合作搭建了坚实桥梁,进一步推动了未来协同发展的新可能。

2E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