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方向为: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磁浮系统控制与安全防护、磁浮系统安全性评估。研究方向包括:磁浮运控系统、系统安全性研究、轨道交通系统RAMS研究等。
长期从事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研究开发等科研工作,曾参与高速磁浮上海示范线项目和长沙中低速磁浮机场快线项目工程建设。2001年7月至2002年9月,赴德国不论瑞克市西门子交通部研修,参与高速磁浮控制系统的系统设计、系统测试、系统调试、测试验证、安全评估等工作。2001年8月和11月,赴德国埃姆斯特兰TVE高速磁浮试验线考察。2006年7月,赴德国乌尔姆市Telefunken公司考察高速磁浮38GHz车地无线电通信系统。2016年和2018年,分别参加德国柏林第23届国际磁浮大会Maglev2016和俄罗斯圣彼得堡第24届国际磁浮大会Maglev2018。
主持完成“十五”863磁浮重大专项课题3项,参与5项;主持完成“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项目6项,参与3项;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专项子任务1项,参与2项。申请专利20余项、形成软件著作权9项、发表论文25余篇(其中SCI和EI检索10+篇)、参与建设部标准规范1项、企业标准6项、参与专著编写1项。
教育经历
1989.09~1993.07,本科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上海工业大学
1993.09~1996.05,硕士机械制造专业上海大学机械电子学院
2009.03~2013.09,博士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同济大学交通学院
工作经历
2014.12~至今,同济大学(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上海市注册咨询专家,国家注册咨询(投资)工程师,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上海市工程管理学会理事,国家铁路局注册专家。
2012.10~2014.12,同济大学(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上海市注册咨询专家,国家注册咨询(投资)工程师,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
2009.08~2012.09,上海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系统工程师,高级技术经理。
2001.05~2009.08,上海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系统工程师,高级技术经理。
1997.11~2001.05,上海贝尔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
1996.11~1997.11,香港京华系统开发(上海)有限公司电子开发部,研发工程师。
1996.05~1996.11,上海邮电通信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
研究成果
主持完成“十五”863磁浮重大专项课题3项,参与5项;主持完成“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项目6项,参与3项;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专项子任务1项,参与2项。申请专利20余项、形成软件著作权9项、发表论文25余篇(其中SCI和EI检索10+篇)、参与建设部标准规范1项、企业标准6项、参与专著编写1项。
主持项目
[1]磁动力直驱系统设计及操控软件研发合同(编号:kh0280020230765),横向课题,110万元,2023.03~2024.12,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
[2]T3控制器系统软件智能控制模块软件研发合同(编号:kh0280020212816),横向课题,15万元,2021.07~2022.03,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
[3]中速磁浮交通系统集成总体技术方案研究(编号:2016YFB1200601-A23),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专项,52万元,2016.07~2021.12,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
[4]高速磁浮列车车辆控制器及直直转换器关键部件故障定位装置研制(编号:2013BAG19B01-01-08),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38万元,2014.01~2015.12,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
[5]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运营故障分析及故障应急处置研究(2015GK1001ZKT2ZRW4),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0万元,2016.08-2018.07,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
参与项目
[6]高温超导直线电机试验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研究(编号:1751102302),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150万,2017.07~2020.12,参与。
[7]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2015GK1004),131万元,2015.08-2018.06,项目协调员,负责中低速磁浮系统运营RAMS体系研究任务。
[8]湖南省“长沙磁浮工程项目全过程技术咨询合同”,1284万元,2014.05 –2017.12,RAM专项咨询专家,负责中低速磁浮系统RAMS咨询任务。
[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高速磁浮交通工程化集成系统研究”(2013BAG19B01),2013.05 –2016.09,参与任务1“高速磁浮上海示范线技术支持与兼容部件和设备研制”,负责高速磁浮上海示范运营线关键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替代及其故障定位装置研究和开发任务。
[10]“JZh-3型计轴设备研制技术开发咨询”项目,2012.03~2013.12,担任项目负责人,负责向河南辉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安全咨询和技术支持咨询服务。主要是按照EN50126、EN50128、EN50129等欧洲标准的要求,提供满足铁路应用要求的产品研发技术支持和安全设计和测试验证业务咨询。
[11]高速磁浮交通设计规范研究,2009-2011,担任技术骨干,负责高速磁浮交通运行控制系统设计规范内容的研究和报告撰写。
[12]高速磁浮运行控制子系统关键设备和专用部件评估报告研究,2009-2011,担任咨询工程师,负责主要内容研究和撰写报告。
[13]高速磁浮交通运行控制分区和车载安全计算机应用软件研究开发,2009-2011,担任软件项目经理,负责系统研究、安全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编写等。
[14]磁浮交通信息控制系统及其集成技术研究,2006.03~2008.11,任项目经理。该课题是上海市科委关于“三个一”高速磁浮综合试验线的配套项目,目的是分析研究高速磁浮信息控制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
[15]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高速磁浮交通技术重大专项”之运行控制专题――“中央运行控制系统及其核心设备研制”(2004AA505530),2004.03~2007.06,软件项目经理。该课题从系统需求确定、系统需求验证到系统应用软件测试的各个工作阶段都满足EN50128标准的要求,主要工作涉及系统需求确定、需求验证、系统设计与实现、测试概念、系统测试、组件测试、现场测试、验收测试等工作。
[16]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高速磁浮交通技术重大专项”之运行控制专题――“运行控制系统技术规范研究”(2004AA505520),2004.03~2006.11,主要参与人。该课题主要是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高速磁浮交通运行控制系统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用于指导运行控制系统相关系统和产品的研究和国产化工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本人负责完成了关于系统安全性、系统可靠性、系统响应时间等方面的研究并撰写专题研究报告。
[17]上海地铁三号线北延伸段工程项目,2004.6~2004.12,担任技术骨干,参与北延伸段信号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系统布置、设备配置、现场施工管理等。
[18]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高速磁悬浮交通技术”重大专项之高速磁浮交通技术创新与设备国产化研究――“运行控制系统功能和设备的分解与集成研究”(N863CF-G0301-01),2002.3~2003.12,主要参加人。
[19]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高速磁悬浮交通技术”重大专项之高速磁浮交通技术创新与设备国产化研究――“运行控制系统核心技术和设备国产化研究”(N863CF-G0302-01),2002.3~2003.12,课题副组长。
[20]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高速磁悬浮交通技术”重大专项之高速磁浮交通技术创新与设备国产化研究――“运行控制系统仿真及测试研究”(N863CF-G0303-01),2002.3~2003.12,课题副组长。
[21]上海市磁悬浮快速列车示范运营线工程,2001.05~2004.04,担任运行控制系统技术骨干,负责磁浮上海线运行控制系统的系统方案设计、设备配置、系统调试、测试验证、安全评估、系统运营支持等。在磁浮上海线运行控制系统研发和实施中全过程参与安全测试和安全评估过程。
获奖情况
[1]2023年12月,磁浮列车悬浮控制系统设计优化及产业化项目,获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专业赛半决赛二等奖。
[2]2022年01月,“面向复杂环境的磁浮列车智能监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2021年09月,指导研究生项目“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高速列车信息监测控制器项目”,在“第三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优秀项目奖”。
[4]2020年09月,指导研究生获第九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发表论文
[1]潘洪亮,孙敏达,李迪,林源峤,袁建军.低黏着环境下ATC系统超速防护控制策略优化[J].都市快轨交通,2025,第38卷(4): 110-116
[2]潘洪亮,于成龙,李迪,等.融合Markov法和GO法的轨道交通安全主机安全性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24, 27(12):61-67. DOI:10.16037/j.1007-869x.2024.12.010.
[3]潘洪亮,唐少强,邱宇,王素梅,倪一清.中低速磁浮列车的运行品质及运行平稳性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23; 26(3): 12-18
[4]Wang Su-Mei, Jiang Gao-Feng, Ni Yi-Qing, Lu Yang, Lin Guo-Bin, Pan Hong-Liang, Xu Jun-Qi, Hao Shuo, Multiple damage detection of maglev rail joints using time-frequency spectrogram an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J], SMART STRUCTURES AND SYSTEMS, 2022,vol29,4:625-640. DOI:10.12989/sss.2022.29.4.625
[5]Pan, HL (Pan, Hongliang), Wang, H (Wang, Hao), Yu, CL (Yu, Chenglong) et al. Displacement-Constrained Neural Network Control of Maglev Trains Based on a Multi-Mass-Point Model[J].ENERGIES,2022,15(9).【https://doi.org/10.3390/en15093110,SCI,IF:3.004】
[6]潘洪亮,邱宇,唐少强et al.融合轨枕检测和卡尔曼滤波的中低速磁浮列车测速定位优化算法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2,25(03):15-20.
[7]Pan Hongliang, Xu Junqi, Huang Haitao, Xu Zhao. Study on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Suspension Controller of the Medium and Low Speed Maglev Vehicle[J],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y. 2018;4(3 suppl. 1):253-263
[8]Tang Shaoqiang, *Pan Hongliang, Xu Zhao.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f copper-oxide superconductors[J],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y. 2018;4(3 suppl. 1):203-211
[9]潘洪亮,徐曌,唐少强et al.基于寿命周期费用的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关系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9,22(01):30-33.
[10]Pan Hongliang, Xu Junqi, Huang Haitao, Xu Zhao. Study on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Suspension Controller of the Medium and Low Speed Maglev Vehicle[C], Proceedings of the 2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glev transportation system(Maglev2018). St. Petersburg. 2018.
[11]Tang Shaoqiang, Pan Hongliang, Xu Zhao.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f copper-oxide superconductors[C], Proceedings of the 2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glev transportation system(Maglev2018). St. Petersburg. 2018.
[12]Hongliang PAN, Yungen FANG, Jiliang TU, Weiqi CUI. Information fusion-based speed and positioning approach in low-speed maglev train system[C], Proceedings of the 2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glev transportation system(Maglev2016). 2016,pp62-70
[13]潘洪亮,郭海洋,岳继光,刘志刚,廖志明.小信号模型Superbuck变换器控制系统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 (31) . pp 1671-1815.
[14]Hongliang Pan, Peng Tian, Decun Dong. New Cable Insulation Detection Approach and Design for a Subway Train[C].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ICTE2015). 2015,pp3113-3123
[15]Hongliang Pan, Jiliang Tu, Xingyuan Zhang, Decun Dong. Safety Analysis of Urban Transit Signal System Based on the Fault Tree Weighting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 Computational Science, vol. 9, no. 16, 2012, pp. 4793-4800. (第一作者,EI: 20130315915326)
[16]Hongliang Pan, Xingyuan Zhang, Jiliang Tu, Decun Dong. Software Safety Analysis of 2-out-of-3 Redundant Architecture System Based on Markov Model [C].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liability, Maintainability and Safety (ICRMS), 2011, pp. 493-498.(第一作者,EI: 20113714317655)
[17]Hongliang Pan, Jiliang Tu, Xingyuan Zhang, Decun Dong. The FTA based Safety Analysis Method for Urban Transit Signal System [C].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liability, Maintainability and Safety (ICRMS) 2011, pp. 527-532.(第一作者,EI: 20113714317628)
[18]潘洪亮.DC/DC变换器的闭环控制系统分析和仿真[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09 (第一作者)
廖志明#*,潘洪亮,郭育华.半桥QRC变换器在磁浮列车车载24V电网中的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 2017, 25(10):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