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磁浮中心系统规划与轨道技术研究室主任,1977年10月出生。长期从事磁浮轨道结构研发、磁浮车线关系、磁浮线路轨道智能运维、磁浮系统环境相容性等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轨道梁研发、轨道结构技术标准、轨道不平顺、智慧运维等方向产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相关论文30多篇;拥有10余项发明专利;主编《高速磁浮交通设计标准》轨道结构章节,参编多项技术标准;联合出版专著一本。在磁浮领域“十五”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主持过多项相关课题。研究成果为常导高速磁浮线路轨道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在国内外工程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教育经历
200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 获博士学位,导师:顾明
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 获硕士学位,导师:顾明
1997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建筑工程专业 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3年3月-2012年9月:任职于上海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2012年10月-2024年8月:任职于同济大学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担任线路轨道与工程咨询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2024年9月至今:任职于同济大学交通学院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担任系统规划与轨道技术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研究成果
(一)主持研发包括叠合梁、整体梁、桥上梁结构在内的高速磁浮系列轨道梁。试制1根足尺整体梁,将原复合梁的钢功能件和连接件优化为整体浇筑的混凝土功能区,并在2008年置换至磁浮上海线最高速度段(430km/h)成功运行至今。
(二)主持研发全国产化高速磁浮车载线形检测分析系统。开发基于惯性基准法的长波不平顺分析软件和轨道梁调整方案编制软件。首次提出常导高速磁浮轨道不平顺谱。基于上海线15年样本提出定子面和导向面的七参数轨道不平顺谱,可用于评价磁浮轨道质量和劣化规律,填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空白。
(三)主持建立高速磁浮磁浮线路轨道结构智慧监测平台,实现对线路轨道服役性态的全方位检测监测和评估;构建外界施工影响下的磁浮线路综合技术监护体系,确保磁浮上海线基础设施建成22年来全天候正常运行。
(四)代表国家磁浮中心主编《高速磁浮交通设计标准》中《轨道结构》章节,明确了高速磁浮轨道结构设计方法、荷载取值、控制条件、几何公差限值等关键指标,是目前国内最全面的磁浮领域结构设计标准。
(五)联合编撰专著《常导高速磁浮轨道结构》,作为第二作者撰写18万字(总字数39万字)。该书是国内第一本全面阐述常导高速磁浮轨道结构选型、设计、施工、运维等领域技术的专著,对行内外技术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获奖情况
2021年度同济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
2023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7
2024年度上海土木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3
2025年度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排名4